Tuesday, December 28, 2010

君子遇恶,当杀不仁!

常言道:子系中山狼,得志更猖狂。小人一旦得志将会祸患无穷。为了根除后患,最好在他尚未得势时便得而诛之,该杀则杀,绝不手软!以为伟人曾经这样说过:对敌人心慈手软就等于对人民犯罪。这话确有几分道理。


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,就不足以危害国家。关键在于这些人心术不正!不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,而且往往巧言善辩蛊惑人心。正人君子与之共事,迟早会受其害。


回溯少正卯和孔子,两人都是同时代人办学校。少正卯的学校人丁兴旺,而孔子的学校却三盈三虚。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,就将少正卯杀在宫门外华表台下!不知情的人,或许会认为这是孔子对少年卯的嫉妒而报复。但不当政者,不解政事,外围观望者,又如何能了解孔子的苦心用意?


事情的经过其实是这样的:自从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以后,就和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三家大夫商议铲除家臣酌势力。孔子说:“家臣的势力一大,大夫反倒受他们的压制。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改矮,家臣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。”


三家大夫都表示赞成,于是便通知三位家臣,让他们将城墙矮下三尺。三位家臣闷闷不乐。正在这时,他们想起了鲁国名人少正卯,请他出处主意。


以当时少正卯和孔子的关系,少正卯必然对孔子有殊多的不满,所以就以计对计,主张三个家臣应以保卫国家不受侵为名,而不向其人妥协将城墙改矮。在少正卯的教唆下,三个家臣就壮大了胆子,对主子的命令不再理会。


家臣们对大夫们抗令的决定,便发兵围城迫使家臣就范。由于三家大夫联合行动,讨伐叛臣,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被打败而狼狈逃走。


孟孙氏的家臣见势不妙,结果又去找少正卯去了!少正卯趁机煽风点火说,只要把城墙改矮,就变得不坚实,万一敌国打过来,就肯定守不住了。结果,家臣又再一次受到少正卯的教唆,态度立即强硬起来。


当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,便让益孙氏将这件事告诉鲁定公,鲁定公召开集群君商量此事。会上,意见不一。有的主张拆,有的主张拆,各有各的理由。


而一向反对孔子的少正卯,这时不仅极意顺着孔子的心意,声言赞成孔司冠的主张,应该把城墙矮下三尺,还趁机挑拨说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势力。


孔子及时识破了少正卯的奸计,立即反驳说:“着太不象话了,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,难道他们是培植私人势力吗?少正卯明明是在挑破是非,让君臣上下互相猜疑怨恨。这种挑破是非,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该判死罪!”


此时,大臣们觉得孔子的话有些偏激,都纷纷为少正卯说情。


孔子说:“你们怎么知道少正卯的奸诈?他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理,其实都是些坏主意!他的一举一动,看着令人佩服,其实都是家装的!像他这种心术不正的虚伪小人,最能够颠倒是非诱惑人,所以非把他杀了不可!”孔子最终还是杀了少正卯。


孔子的弟子--- 子贡。事后曾问孔子:“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度人士,先生诛杀了他,恐怕得不偿失吧?”


孔子说:“人有五种恶性,而盗窃还未包括在内:
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即铤而走险;
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路;
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;
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;
五是依附邪恶并得不到恩泽。


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,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,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。他是小人中的雄杰,其有不杀之道理?!”


孔子狠下毒手,诛杀奸寇小人在当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。倘若姑息迁就,让少正卯等奸炸小人得势,恐怕孔子也难保不为其所害呢!


后语:
孔子其实应该庆幸自己乃活在君臣的封建时代,倘若孔子活在今天所谓的民主时代,甭说杀了少正卯。杀不杀得成少正卯,就不知道,但自己就肯定官位不保~重则,可怜连自己的生命也休矣呢!

Sunday, December 19, 2010

宽人严己的雅量

古代的显明君主,之所以对前来进谏的人都要礼拜,是因为他们对建言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;古代的仁人志士,之所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,是因为他们对生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;古代的谦谦君子和德高望重之人,之所以遵循道义而天下闻名,是因为他们对名利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。


道义一刻也不能背离,正气一刻也不能丧失,这是人与禽兽最大的区别。一个人有了无可无不可的胸怀,他的容人之量就显露无遗。有容人之量的人,心中都有个主宰,有个辨别。这个主宰、辨别,就是雅量。


相反的,作为人来说,如果以一种怨恨的样子,以自我之见为念,以自我之见为是,以自我之喜好憎恨为怀,又如何来做事呢?


以天下为己任的人,必然能用天下,很少见到能以自己的力量而能自恃的人。用天下,不抛弃自己的私智私见,不抛弃自己的私怨私仇,不抛弃自己的私心私念,不以天下人之心为心,不以天下人之意为意,不以天下人之力为力,就必然孤陋寡闻,智见狭窄,无所作为了。所以说,做人做事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与雅量。


后记:
人能虚己、无我,就能与人无争,与世无争,与物无争,随遇而安,随境而乐。
一贵贱,等苦乐;同得失,齐生死。
把便宜让给他人,把吃亏留给自己,这才是一流的处世法则。

Sunday, December 12, 2010

阿谀奉承 我的最爱

到过了马华总会长的面子书上一游,惊奇倒是不见有,但感觉上在某些方面是很亲切、似曾相识,那就是里面那些对马华总会长那种“阿谀奉承”,臭屁十足的马屁功夫放得噗噗声的~哈!

这种情景,令我联想当初翁氏在任总会长的时候。在他面子书上,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形,几乎天天都在“拥挤期”,个个似乎都在翁氏面前“献殷勤”,仿佛欲表他们对翁氏永远“忠心不移”之精神,简直讽刺!

当时唯独只有一个笨蛋,不是跑进去Borek翁氏,而是刻意进去挑战翁氏和翁氏所有的支持者,欲替蔡氏讨伐翁氏,和他们过意不去,孤军作战,以1个辩倒2000个!辩得人人恨不得已,欲将此人“碎尸万断”,有些更詷言要派人杀了这个“臭王八破坏王”。可怜这笨蛋,在面对对方人多势众的情况之下,这个笨蛋顿时成了当时众人的一时的公敌。
王八蛋的雇主更是天天冒冷汗,希望这个死王八蛋千万别出事,拖累到公司,变成真的破坏王,而当时那个人人讨厌,人见人骂的“笨蛋臭王八破坏王”,其实就是在下我了。哈哈哈。。

反观今日失势后的翁氏,比起今日蔡氏的面子书,他们当初的反应,和今日的反应简直是天旋翼别,令我感觉毛骨悚然、冷得凄凉!

而那一班,当初骂得我狗血淋头、要劏、要宰,那些所谓的“猛人、斗士、军将”,今天究竟到了哪里?反而那个被人辱骂、要砍、要杀的“破坏王”,今天竟然摇身一变,变成翁氏的一时守关军将,不让敌侵进捣乱。

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讽刺呢?

有人说,“现任马华总会长深得民心,所以人人护之!”。哈!与其说他“人人护之”,不如我说句比较现实点的话,其实这些所谓“阿谀奉承”的“臭屁大王”,其实皆是“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”之辈矣,见风向哪吹,头就向哪摆!眼见各各君子骨骨,但偏偏就是少了脊椎骨!各各挺不直腰背,不能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!还得躬身屈膝的做一个嬉皮笑脸的人,需要背靠着背而立,才能站得稳啊!
这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讽刺中的讽刺呢?!

所以纵然今天他们对蔡氏的“奉承”,我始终还是觉得,那也不过是在循环着翁氏当时的“势”而来吧了!而这也就真真切切反映的告诉我们,政治就是那么残酷和无情了!

希望蔡氏永远不会忘记,在他那一刻被翁氏砍后的一段日子里,生活得很凄凉,身边的朋友,
个个都不敢接近他。甚至自己还在媒体上说:“大家见到我,都避开我,我就好像是患了麻风一样,他们怕被传染,全部都不敢靠近我。”

倘若欲以今日蔡氏得势来比,虽然面子书粉丝是很多!但容我说句实在的话,在交流方面,
蔡氏始终还是逊当时的翁氏一筹!

这或许是说,我应该再一次闹一闹天宫?再一次使用我久违"Undertaker"的形象,重战江湖?哈哈哈。。。。

Sunday, December 5, 2010

圆内容方,不忘大原则


上焉者取方,方正之气,气贯于胸;
下焉者取圆,圆滑处世,无刚不立。

圆内方外,从整体与部分、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讲,是指不同物质和个性和个体和谐共存,允许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发挥个性。比如当今的世界,讲多元文化共同存在,共同发展。各民族、各个国家的文化是方,所有的方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圆,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。不同民族
国家的文化互相尊重,互相学习和容纳,犹如不同个性的人互相尊重与和睦相处。


从做人做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上讲,圆内容方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处事方法。尤其是在乱世、困境、险境之中,人不能事行直道,不得不小心谨慎,讲究权变。有时为了大的原则、大的利益而不得已牺牲或违背小的原则、小的利益。比如《论语》中,孔子对管仲的评价。


管仲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。公子纠和齐恒公是兄弟,也是政敌。齐恒公杀了公子纠,管仲不但没有为公子纠殉死,反而给齐恒公当了宰相。有人说,管仲不仁,但孔子却说,管仲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。他帮助齐恒公九合诸侯,没有使用武力,使天下得到了安定,老百姓如今还受到他的恩惠。如果没有管仲,他们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蛮之人。他为天下和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,不是一个只知道自己上吊,倒在水沟里默默无闻,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。


管仲忠诚齐恒公,对公子纠来说是不忠、不仁、不义,从做人的角度讲圆而不方。但是,他为天下国家做出了贡献,为天下百姓尽了大忠、大仁、大义,可以说是圆内容方,没有违背天下的大义,大原则。所以孔子不但没有否定他,还充分肯定了他的伟大功绩。


“圆内容方”的另一个例子是冯道。在唐、宋之际,五胡乱中华的几十年间,都是胡人统治。五个朝代,都请冯道出来做官,而他对每个君主都表现出忠心。可见他做人做事“圆”到了极点。对冯道的这种行为,欧阳修骂他无耻,认为他替胡人做事,没有气节。而同时代的王安石、苏东波等人却认为他了不起,是“菩萨位中人”。


冯道的一生,可谓是“圆内容方,不忘大原则”。尽管他在胡人统治的朝廷为官,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严谨,即不贪财,也不好色。在谨慎和圆滑中,冯道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大原则。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国文化的精神,和中华民族的命脉,以待国家出现真正的君主。他死后很多年,才出现了宋太祖赵匡胤,终而建立了大宋王朝。


当前眼下,懂得忍辱负重,愿意默默耕耘,严谨对待自己,却为民默默的付出,编织更好的未来,又有多少人?身为官人,可知汝职?